东海县是世界水晶之都、中国温泉之乡,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县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省级农高区,总人口123万,是连云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十四五”以来,东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连云港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呈现新气象。
截至2024年,东海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人均GDP达7.7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1.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703元,分别比“十三五”末提高32.4%、33.3%、58.8%、77%、30.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38.8:47.2,三产比重明显增加;荣膺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投资潜力等10个全国百强榜单,获得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
“十四五”以来,东海县始终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举、优存量和扩增量并重,发展层次显著提升。一是工业经济增量提质。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497.2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20.1%;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完成502亿元,年均增长18.9%;硅材料产业入围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通过国家试点示范验收,高水平建设省级农高区;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85家。二是特色服务业加快集聚。水晶销售额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17.7%;电商网络销售额达到415亿元,年均增长20.3%;水晶电商产业入选首批省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跻身全国县市电商竞争力百佳样本第39位,水晶城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穿戴甲发布国内首个团体标准,“一中心两基地”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彰显旅游优势,打造水晶文化、温泉康养等精品路线。三是现代农业快速壮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6万亩,高标准农田达138.28万亩,粮食生产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0%;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示范园2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涉农乡镇全覆盖;认证绿色优级农产品256个,新增绿色食品30个;获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十四五”以来,东海县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产业平台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项目招引稳步推进。累计签约落地过亿元项目627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38个、过50亿元项目3个。太平洋石英高纯石英砂、博韬丙纶新材料、嘉明碳素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竣工投产。二是投资运行总体平稳。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18.6%。抢抓国家“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共获批各类债券资金项目51个,累计获批资金32.84亿元。三是园区载体日益完善。“四有”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竞相发展的现代园区格局初步形成。经开区扩容提质,9项“区域评”实现全覆盖,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高新区攀高向新,航空军用坩埚、微纳米超细粉体等科技型项目相继落户,悟飞能源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农高区强势崛起,聚大洋、一只酸奶牛等项目签约落地。乡镇工业集中区蓄势竞发,尾水管网、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平明、青湖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5家乡镇工业集中区入选全市十佳。
“十四五”以来,东海县始终坚持革旧出新、开放赋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展动能加速集聚。一是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县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获批国家级试点,入选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平台+产权+制度”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省推广;“晶诚营商”平台上线运营,“综合查一次”改革纵深推进,入企检查次数减少53%。二是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7亿美元,年均增长5.6%;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经营主体增长至5129家,“收款行家”“跨境直播专线”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获评首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2家。三是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38项,合同金额12.4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63.7%,比“十三五”末增长1.8个百分点;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196项,获评“中国好技术”34项,先后攻克锂电池负极材料、硅化石墨坩埚等关键核心技术10余项;太平洋石英入选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
“十四五”以来,东海县始终坚持强功能、优品质,在城乡融合中彰显晶都魅力。一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累计新建居民小区30个,改造老旧小区171个,新增口袋公园24个、城市绿地39处,建设生活污水治理达标区8个、达标小区260个。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新建改建城区道路16条。二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序推进,改善农房4604户,建成美丽宜居村庄461个,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0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生态美丽示范镇村10个、传统村落1个。尤塘村获省乡村振兴先进表彰。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突出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水、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实施水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修复、土地保护修复三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林木覆盖率26.36%;西双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试点验收评估。
“十四五”以来,东海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导向,增加民生投入,改善民生需求,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一是民生质量稳步提升。民生实事有序推进,竣工投用项目98个,序时推进31项,交出了更具向心力的民生答卷;出台保企业稳就业惠民生15条、支持灵活就业17条等政策措施。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建校舍33.49万平方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7%。打造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个、省级社区医院12个,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覆盖率71.4%。乡镇街道卫生院100%达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村卫生室98.1%达省定标准。三是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23个基层消防工作站挂牌运行,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乡镇全覆盖,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被评为“省级安全发展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地区”。建立“公检法”三方联动机制,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基层行政执法力量整合,“365”网格化治理创新做法全省推广,薛团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下一步,东海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年度主题,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严实的作风,推动东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快创新驱动,把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科技创新不是东海现在的“最强项”,但决定着东海的“未来路”,必须以产业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硅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推动海格军用陶瓷、奥晖光伏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推进硕京石英、硅产半导体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威晟硅微粉、大煦朗宁等项目竣工投产。循环经济产业向下游拓展,推动人工拆解向自动化、单纯破碎向再制造转变,加速“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绿色食品产业向全链延伸,以聚大洋海藻酸钠、一只酸奶牛等项目为龙头,发挥集聚效应。同时,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健全“小升高”“规转高”“高培强”培育矩阵,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先进级智能工厂。
深化改革开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化改革是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必须突出重点、破除堵点,坚持以改革打开发展空间。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财务总监委派机制,压缩管理层级,加强绩效管理,实行工资总额管控,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持续完善项目审批可视化监管平台,常态化推行“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模式,全面提速项目审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坚持“全县统筹、乡镇自筹”的原则,结合“345”产业体系和“四有”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处置,推动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全县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融入战略大局,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绩。在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形势下,必须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机遇,努力在新一轮发展大势中抢占先机。促进“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紧跟国家最新政策方向,准确掌握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执行口径,加强与上级单位沟通协调,结合我县实际,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力争获得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产业优势,以申报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回收立体化、拆解自动化、再制造高值化、回用精细化、市场规范化和产业集群化,不断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
找准民生落点,把百姓愿景转化为幸福实景。民生保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时时抓在手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深挖企业用工需求,释放创业带动潜力,大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全力解决“急难愁盼”。精心谋划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更加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尽心打造品质生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努力建设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品质城市,让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东海大地飞速发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海的生动实践,东海县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动员全县上下持续提振“挑大梁、冲在前”的争先之志,牢固树立“争当排头兵、勇当领跑者”目标追求,扎实苦干、开拓创新,让全县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