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榴街道东安小学里有一间陈列室,展示着抗战老人杨凤鸣的生平事迹。日前,记者走进东安小学“抗战老人杨凤鸣事迹陈列室”,听杨凤鸣的后人讲述这位“抗日老人”的故事。
杨凤鸣,字岐山。1939年日军侵占东海,杨凤鸣组建苏鲁抗日游击支队冲锋抗敌。在抗敌过程中,两个儿子先后牺牲,杨凤鸣却毅然坚守抗战前线,直到战争最终胜利。
杨凤鸣的小孙子杨恒青向记者介绍,爷爷杨凤鸣1891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读了几年私塾,年轻时候为人正义,个性刚直,处事平和。在1937年日寇入侵中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时候,爷爷看在眼里,义愤填膺。他曾说:日寇侵我中华,践我国土,扰我民政,凡有血气之人,皆同我抗敌。于是,杨凤鸣与兄弟杨庆福、杨庆禄,儿子杨庆寿,侄子杨庆山、杨庆允等,和村里的青壮年、民兵一起组织了一个抗日武装。杨凤鸣的学生时毅介绍,杨凤鸣得到百姓拥护支持,他手下的人和武器都是群众支持的。
在杨恒青的记忆里,1940年农历八月初六拂晓,侵华日军来进攻包围了东安。爷爷杨凤鸣带领全家人及农民与日寇进行了抗争。“当时的弹药比较缺乏,民众千方百计想办法制造炸药,帮他保护老百姓的财产,与日寇进行斗争。他胆量最大,最勇敢。”
拾起那段记忆,杨恒青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到第二天,八月初七拂晓,这次战斗中他的二大爷杨庆禄及民兵六人壮烈牺牲。
1941年,日寇一个小队联合当时在滨海区还有陇海线这一带据点的鬼子,准备扫荡滨海和陇海这一带。当时独立旅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派独立旅一营、二营、三营伏击敌人。当时是派一营、二营负责埋伏,三营断后。杨恒青的大爷杨庆福派了几个战士伪装成种地的农民。鬼子接近以后,问这里有八路吗?伪装的战士就说这里没有八路,鬼子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了。等到进入埋伏圈以后,一营、二营同时开火,鬼子惊慌失措,到处乱窜。战斗中 ,杨庆福光荣牺牲。这次战斗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在时毅眼中,老师杨凤鸣的胆识是一般人少有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共产党刚成立起步那会儿,比较弱,困难也大,他选择了加入共产党,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敌。他让老百姓都知道了共产党,来壮大革命力量,让更多老百姓知道了共产党革命的目的。
“人心不死,国必不亡。”杨恒青向记者展示了在海上云台山石碑上刻的字的照片。他告诉记者,石碑上的字,是爷爷杨凤鸣在连云港保卫战胜利后所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想国不亡,要想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就必须去奋斗、去拼搏,去与敌抗争。
杨凤鸣拥护共产党,积极抗日,对整个东海县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民族大义行为,为当时的开明人士树立了榜样,对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基层抗日政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43年8月1日,山东军区在莒南坪上举行“八一”检阅大会,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在会上赞誉杨凤鸣为“抗战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