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东海新闻
挑起乡村振兴重担 加速赋能“三农”发展
浏览次数: 作者:段慧明 常铁 信息来源:东海 更新时间:2023-10-19

“办手续快捷方便,贷款额度够用,利息也低。”近日,在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东海分公司,前来办理银行贷款担保业务的东海县双店镇农户王转真高兴地说。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苗木种植、销售生意有五六年的时间,这次东海农担公司担保的50万元贷款办得很顺利,解决了燃眉之急。

东海县是农业大县,传统粮食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齐头并进,像王转真这样的无数个农业经营主体“撑”起了全县农业发展“骨架”。但由于农业行业的特点,特别是部分种养殖、加工业等领域技术要求高、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方面原因,导致了一直以来农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制约着“三农”发展,近年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资金扶持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帮助这些农业经营主体突破“瓶颈”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道课题。

“我们着眼东海县农业实际,根据全省构建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在金融机构和‘三农’之间‘筑路架桥’。”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东海分公司负责人刘彪介绍,“东海分公司成立两年来,先后为全县1118户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超过了8亿元,截至2023年9月底在保余额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了50088万元。”“不同于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构,我们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担保贷款利率更低,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大。”刘彪补充说。

据介绍,作为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一部分,农担公司是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大战略批准设立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政策性担保的经济“助推器”功能,承担着为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的重任。东海分公司于2021年成立,县财政同步出资200万元注入省担保资金池,利用“小资金”来撬动“大金融”,破解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在“华东第一花都”双店镇,鲜切花种植大户张刘飞正在他的设施大棚里忙碌,三四十公分高的百合长势喜人,预示着又将是一个丰收季。从当地鲜切花种植起步的时候起,经过多年发展,张刘飞已建了20多个鲜切花大棚。2021年,为了继续扩大百合种植规模,张刘飞找到了当地银行,但因贷款条件受限,银行可提供的贷款额度不高,满足不了用款需求。后来在银行的推荐下,东海农担公司在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后,为张刘飞提供担保,让他贷到了100万元资金,种植规模顺利得以扩大。有了资金,张刘飞还修建了冷库,专门用来储存进口的百合种球等,方便出售给周边的种植户。眼下,张刘飞又成立了连云港万润花卉园艺有限公司,从个体“老板”变身为公司“老总”,生意越做越大。

李埝乡位于东海县西北部,由于地势、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导致种植业十分薄弱,当地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农户程乐意兴办的黄牛养殖场,每年可出栏肉牛三四百头。因为常年占用资金量大,仅贷款产生的利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今年3月份,程乐意通过东海农担公司向银行贷款150万元,利率低了一个百分点多,降低了养殖成本。

王转真、张刘飞、程乐意是东海农担公司开发的客户,也是东海县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工作中,东海农担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县财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强化政策宣传,深化银担合作,开辟绿色通道等工作举措,拓宽了助农“资金渠”。两年间,政银担三方精诚合作亮点纷呈:联合东海县财政局与人民银行东海支行召开东海县农担联席工作会议,将农担工作列入中国人民银行东海县支行的年终考核指标;成为东海县“晶农振兴”现代农业党建联盟成员单位;东海县农担工作作为财政支持乡村振兴一项重要举措被写入县财政工作报告。与东海农担公司合作的东海农商行农担业务在保持较大基数的同时在保余额逐年上升,常熟农商行、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银行目前在保余额较年初增加一倍,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合作不断深化,业务推送情况较年初明显改观……

数据显示,短短两年多时间,东海农担公司在保余额净增4亿元,增长了400%。这些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农村、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东海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三农’工作转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下一步,东海农担公司将在东海县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立足东海特色农业,围绕东海六个农业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继续发扬‘两脚泥、晒黑脸、睡地板’的农担精神,紧扣‘提规模、提质量、提效率,强内控、强服务、强队伍’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财政支农金融平台作用,为东海乡村振兴贡献农担力量和农担智慧,以实际行动书写支农、惠农、强农新答卷。”说到未来发展,刘彪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