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东海温泉镇羽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出现一支特殊的“生力军”,它是由11匹骡马组成的骡马运输队。这支运输队跨越1300多公里,从山城重庆来到东海。由于羽山山路陡峭,为了在施工时更好地保护生态,每天就依靠这些骡马将水泥、沙石等材料运到海拔260多米高的山顶。这些骡马每天要上下山20个来回,运输材料达30吨。
不足一米宽的陡峭山路上,
骡马队每天上下20个来回。
4月11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县城北部,在江苏与山东搭界的羽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羽山海拔虽然只有269.5米,但走近后发现,山势十分陡峭。山顶上架起的龙门吊正在运输石料,但运输慢、危险系数高。考虑到传统的机械以及人力已无法满足现场的施工要求,为了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推进,项目施工方专门从重庆请来了一支骡马队,为施工增加“马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我们是3月10日从重庆过来的,我们骡马队共来了11匹骡子和8名工人。”骡马队队长贺红才告诉记者,所有的骡子都是乘坐大货车,跨越1300多公里远道而来,“这也是我们骡马队跑得最远的一次。”38岁的贺红才从事骡马运输工作已经12年,对干活的骡马习性非常了解,11匹骡子被他分成两组,其中一组8匹体形较小的骡子负责运输沙子、水泥等,另外3匹体重均超过1000斤的健硕骡子负责运输更重一些的石料。所有的沙子和石料等先被机械运送到半山腰,然后再由这些骡子运送到更陡峭的山顶上,全程400多米。
从运输材料点到山顶,有一条专门开辟供骡马队行走的山路,“这条路是我们到这边以后,5个人花了4天时间弄出来的。”记者看到,这条不足1米宽的陡峭山路,早已被骡子的铁蹄踏得尘土飞扬。虽然一次驮着300斤左右的沙子,但骡子在这条看似危险的道路上却走得十分熟练,8匹骡子只需一到两名工人跟随,一头跟着一头,卖力往山上走去,毫无偷懒的“想法”。
“驮沙子的轻一点,一天要来回20趟,3匹驮石头的骡子,一次驮的重量都在600斤以上,走得就慢一点,一天能上下10多个来回,一天下来,它们一共运上去材料有二三十吨。”贺红才介绍。
每天中午可以休息2小时,
吃的口粮营养全、品质好。
现场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早上6点就带着骡子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晚上6点,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给骡子休息2个小时。
中午11点半,贺红才和工友们带着骡子开始下山,在山脚下,有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这里就是骡子们休息的地方,棚子旁边堆着用麻袋装着的骡子口粮,“这些饲料都是我们从重庆一起带过来的,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的营养。”
记者看到,在给骡子喂食的槽子里,除了一些植物秸秆还有玉米等,“它们干的都是重活,所以必须要保证每天的营养,刚好温泉镇这附近种花生的比较多,我们就买花生秧当草料喂它们,还要配合玉米、豆粕等营养饲料,玉米品质还必须是最好的,不能有一点发霉的。”贺红才介绍,平均每匹骡子一天就要花费四五十元,整个骡马队在东海一天就要花费1000多元。
站在骡子边上,看着它们背上被磨破的伤口,贺红才难免有些心疼。“这些伤口没有办法,因为走山路上下坡时,背上的马鞍会来回窜,容易磨伤,我们只能给他们上上药,调整马鞍,尽量让它们舒服一点。”贺红才说,每次下山或者结束一天的忙碌,他都会认真观察每匹骡子的情况,看看它们走路有没有异常,吃东西是不是正常,确保骡子没有受伤。
当骡子们干活的时候,贺红才会不停吆喝,有时还会忍不住骂上几句,但跟在骡子后面的贺红才,会细心地捡走山路上掉落的各种石块,生怕这些石块一不小心就伤了自己的这群“伙伴”。
将来有机会到东海,
一定看一看自己做过贡献的羽山。
据了解,羽山生态修复项目,总占地面积8000亩,总投资9.2亿元,是东海县文旅集团成立以来建设难度最大、施工最复杂的一个项目。建成之后,将更好地满足当地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项目一期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宕口及边坡消险、登山健身步道、山体复绿及林相改造,完善排水及消防设施,3条主道路施工等。
目前,项目部每天投入人力上百人,加班加点施工,已完成西入口形象景观打造,栽植红梅、紫玉兰、石榴、黑松等乔灌木600余棵,以及常夏石竹、杜鹃等地被植物9000平方米,铺设台阶石110米。4米及5米道路路基登山步道正在施工,函青台整理及台阶铺设等工序同步进行中。
人间四月,芳华盛绽,站在羽山山顶,放眼望去,已是郁郁葱葱,满山春色。“将来有机会再到东海来,我们一定来羽山看一看,毕竟这里都有我们的贡献呢!”贺红才和工友们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