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东海新闻
三兄弟捐赠渡江“信物” 践行祖辈红色嘱托
浏览次数: 作者:史玥 信息来源:东海县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11-06

一张泛黄却意义非凡的渡江服务证,一只饱经风霜、刻满岁月痕迹的烫酒壶,它们静静诉说着刘方中前辈 70 多年前在渡江战役中的烽火故事。

10月26日,在无锡联勤保障中心举行的向联勤保障部队博物馆捐赠文物(实物)仪式上,刘家三兄弟(刘志刚、刘志发、刘志生)将祖父刘方中留下的这两件珍贵文物,郑重地交到了联勤保障部队博物馆工作人员手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物品交接,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刘方中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参战。身为担架班班长的他,带领全班人员,在枪林弹雨中运送和抢救伤员。初春的江水冰冷刺骨,伤员身上沾染的鲜血,染红了担架布,然而,刘方中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危险的前线。在他的带领下,担架班一次次地将伤员从战火中救出,随军胜利渡江。

在那段艰苦的渡江岁月里,这只看似普通的烫酒壶,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战地救护的重要工具。每次停歇休整时,他就用那只壶烫些酒,给伤员消毒、缓解伤痛。渡江战役胜利后,刘方中因在战役中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并获颁渡江光荣证。这些革命证件和战地物件,被他视为最珍贵的宝贝,精心珍藏起来,成为了家族的“传家宝”。

如果说烫酒壶见证着生死瞬间的军民情深,那么这张渡江服务证则是刘方中履行革命使命的坚实凭证,它记录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后勤担当。

刘方中复员后,回到了江苏东海房山林疃村,扎根农村,勤恳务农。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严格家风家训,常常向子女讲述党和军队的光辉历史。岁月流转,刘家三兄弟在刘方中的言传身教下长大,红色基因也早已融入血脉。2013 年 10 月,刘方中在临终前,将革命证章交到 3 个孙辈手中,并嘱托他们要不忘革命精神,将来革命场馆需要时,无偿捐赠给国家。

刘家三兄弟时刻牢记这句托付,在得知联勤保障部队正在筹建博物馆后,做出了让文物“回家”的决定——将这两件革命文物无偿捐赠。

这两件跨越70多年的文物,每一道磨损、每一处褪色,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刘方中一样的万千民众,用扁担、担架、小推车、小船打造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后勤保障线。如今,这些见证后勤历史的物件又回到了它的“家”,为这份跨越时空的军民鱼水情续写了新的篇章。

祖辈的嘱托终于落地,大哥刘志刚感慨地说:“这些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精神,托付给军队保管,能发挥更大的革命教育意义,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也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