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徐高速平明出口,沿着267省道一路往北,大约行驶到5公里处,你可以看见一处矗立于路边的路标,上面用红漆镌刻着“苏北吊装第一村”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个村就是东海县白塔埠镇徐圩村。
时下正值夏粮丰收,在徐圩村沿着267省道两旁,田间麦浪滚滚,一片金黄。走进村里,一树树青枝绿叶、一排排红瓦白墙、一栋栋园林式的别墅,呈现于世人眼帘。
东海县白塔埠镇徐圩村总人口3078人,目前全村拥有各种吨位的吊装机械1600余台,吊装业务遍布全国各地。仅此一项产业全年作业收入可达2.5亿元,人均创收7万元。
提起该村吊装产业的迅猛发展,村支部书记伏祥璧掩饰不住一脸的喜悦和激动。
能人带头唱响“致富”曲
依靠示范户引领和能人带头,是该村吊装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密码”。2008年,该村以王保成、徐开锁等人为首,经过市场调研,把目光转移到吊装行业,认为当时吊装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旺盛。他们把自己在二手车拆旧市场上经过多年打拼掏到的人生“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吊装行业。经过多年的创业,如今王保成等人以苏北地区为依托,已拥有各种吨位的吊车40多台,实现年收入5000余万元。
王保成、徐开锁等人致富不忘乡邻,主动劝说与引导村民实现共同致富。在他们的劝说与带动下,村民龚学等人积极投身到吊装行业。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徐开锁毫不犹豫,先期资助龚学100万元资金作为他的启动资金,并为他多方介绍业务、拓展市场。如今,龚学的吊装业务在上海浦东新区越做越大,目前他名下拥有各式吊装设备30多台,年收入4000多万元,成为行业“大咖”。
能人帮,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先后有1300余人陆续加入到吊装产业大军中,在走南闯北中既开拓了市场,增长了见识,更赚鼓了腰包。
谈到该村吊装产业的迅猛发展,村民王亮深有感慨:“俺是受到伏祥孝的影响并在他的资助下才干起这一行,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项目建设上,伏祥孝都给了俺很大的帮助,如今俺告别了贫困,发家致富了,俺们全家都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村里的这些好人!”
村委牵头唱好“帮扶”曲
吊装行业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村支两委积极充当村民干事创业的“参谋”和“红娘”,给村民吃下致富的“定心丸”。
每逢中秋、春节,该村那些走南闯北的吊装人,因为思念家乡而由各地陆续返回。村支两委及时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座谈会、谈心会、微信群等形式,在相互交流产业发展与规划美好未来中,不失时机地提醒业主们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村支两委对于村民们在做大做强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和困难,也是竭尽所能予以帮扶和化解。
该村吊装行业后起之秀伏福、伏超、王建林等人,当初苦于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无法进一步拓展业务市场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村支两委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镇里多家银行沟通,经过多次协调与洽谈,为他们每人争取到30-100万元不等的资金贷款,及时缓解了村民们在资金投入上的不足,化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为了切实解决村民外出创业,家中土地无人耕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安心、更舒心地在外打拼,村支两委拓展思维,开辟新路,于2019年初主动联系连云港市农发集团,经过多次洽谈,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集中流转土地5000余亩,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耕种的同时,为全村解放剩余劳力260余人。
反哺社会谱写“幸福”曲
白塔埠镇徐圩村外出创业的村民富了,农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许多外出打工创业富裕起来的村民不忘故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热情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
听说村里农路建成后需要安装路灯,以伏祥见和孟晶晶为代表的吊装行业“大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资捐物,在村里主要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86盏,每当夜幕降临,这些汇聚爱心的太阳能路灯,为晚归的徐圩村人照亮回家的路,带来无比温馨的光明。
如今,村里建成数百平方的村民健身广场、设施齐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环境优雅的星级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民间艺人们创作的淮北琴书、淮海戏、三句半、快板等,以乡间俚语演绎着徐圩近年的新变化,向村民阐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新风尚,不断活跃和丰富着徐圩村百姓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俺没事就喜欢到村部楼上的农家书屋里坐坐,下下棋、看看报、听听戏、喝喝茶,在休闲自在中过好每一天。看到村里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俺是打心眼里高兴,如今俺们也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徐圩村村民伏开利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