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东海新闻
精美的石头唱响致富歌
浏览次数: 作者:开虎 淋红 信息来源:东海县新闻宣传中心 更新时间:2019-06-27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色鲜明的名片,“水晶”就是东海县最璀璨的名片。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大市场,再到如今的“世界水晶之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这个曾经经济薄弱的县域城市已凭借着自己的“晶”彩,后来居上,誉满全球。 

天下之最,质地纯正著称于世 

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有着“世界水晶之都”美誉的江苏省东海县。以水晶蕴藏量大,质地纯正而著称于世,2013年东海水晶入选为20个“江苏符号”之一。东海水晶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普及为人们所熟知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海水晶节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许多人通过水晶认识了东海,许多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水晶的需求认识了东海的水晶企业。巨大的贸易量使东海成为了世界水晶的集散地。

东海水晶生成于23亿年前的地壳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位于东海县山左口乡西部的大贤庄,发现了江苏省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万多年,考古工作者把它命名为“大贤庄文化”遗址。在大贤庄出土的众多石器工具中,就有数块水晶砾石削刮器。 

东海水晶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康煕年间所修的《江南通志》对东海水晶的开采有记载:“牛山,在海州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清代东海诗人汤国泰在《牛山水晶行》中记载:“牛山水晶为眼镜永久不裂,为天下之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地质部门探明东海境内水晶、石英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情况。得出结论为,东海天然水晶储量约为30万吨,其质量、储量位居全国之首。

改革开放以后,东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做大做强水晶产业为抓手,带领全县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兴办水晶节、建设大市场、打造东方硅谷、构建水晶桥梁等方面着力构建水晶文化产业高地,开创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水晶及硅材料产业发展之路。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唱响了一首致富歌。近日,2019“创响中国连云港站”主题日暨东海水晶创新创业月活动启动,首届全国水晶雕刻名人赛也圆满落幕,富起来的东海人没有止步不前,他们想方设法让东海水晶飞越时空地域,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开放之桥。 

点石成金,老百姓致富梦成真

东海水晶甲天下。农历四月二十三,正逢东海民间水晶大集。一大早,当路边冬青的叶片还挂着露珠,淘晶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叫卖声此起彼伏。来自山东临沂的客商王成告诉笔者:“水晶饰品在临沂非常好卖,夏天到了得多备点货,我今天一大早5点就来到水晶城,就是希望挑到中意的款式。”

买水晶的起了个大早,卖水晶的几乎一夜未眠。“昨天夜里上网直播卖水晶,到了三四点钟就准备着来摆摊,天亮得早,忙起来哪有工夫睡觉。”东海县曲阳乡薛埠村村民吴兴明说:“家里还有一堆石头要加工,你们可以去看看。”

驱车来到曲阳乡最东部的薛埠村,在村委会主任王银龙的带领下,我们在吴兴明家的院子里看到一堆水晶原石。村民周海波正打开抖音录视频直播卖水晶:“这件白水晶产自赞比亚,可以做水晶球、做雕件,一公斤才300多块钱,有喜欢的可以联系我。” 

“东海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水晶产业的快速发展,水晶产业拉出的‘富民链’使得东海人的腰包更鼓了。”东海县委书记朱国兵说。

薛埠村是东海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口4200多人,从事水晶淘宝销售的村民达到60%。水晶买卖、加工、营销,一条完整的水晶产业链目前在薛埠村已经形成。该村因此成为有名的“中国淘宝村”。除了像薛埠村这样的水晶专业村,在东海县,还有许多农民、下岗工人通过办厂开店、在大中城市开办东海水晶直销点、在国外采购水晶原料等方式找到了致富门路。

如今,东海县拥有水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拥有各类水晶加工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年产3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的生产规模,年交易额近200亿元。

文化架桥,擦出国际合作的火花

文化不仅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软实力”,更是一种释放巨大经济潜能的“硬生产力”。当水晶搭乘上“文化+”的东风,东海水晶产业近年来源源不断地释放新的动能。

古往今来,神奇的东海水晶曾令无数骚人雅士思如泉涌,笔底生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曲中,都有大量的篇章为之赞叹和吟唱。宋代“我昔登朐山,欲济东海县”诗词大家苏东坡一生2次到过东海,他所写的诗词有9次提到东海,4次提到水晶。如在《念奴娇》中写道“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明代大文学家、淮海浪士吴承恩来东海花果山构思创作《西游记》,第一次塑造出一个美丽虚幻的“东海水晶宫”,虽是异想天开,但也绝非凭空臆造,显然是东海神奇的水晶酿就了这一后来风靡天下的浪漫和传奇。

在朱国兵看来,产业要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支撑,也需要文化滋养。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长,水晶制品不仅用来作装饰,还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载体,擦亮东海水晶的金字招牌还需要赋予产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去年,东海县与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合作,成功举办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水晶文化艺术品展”。展会期间,邀请了10名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对每件入展作品进行诗词创作,通过“一品一诗”,充分展现水晶文化内涵和独有风采。 

发展了几十年的东海水晶产业已经开始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文化架桥,不仅提高了东海水晶的身价,也让东海与外国友人擦出国际合作的火花。笔者了解到,东海县2003年获评“中国水晶之都”以来,不断注重水晶产业国际化发展,2014年就与捷克签订了《合作共建中捷水晶文化产业合作园谅解备忘录》,2016年9月,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在伊朗授予东海县“世界水晶之都”铭牌,标志着东海县作为“水晶之都”的定位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这也是东海水晶交出的时代发展答卷。随后几年间,东海以水晶为媒,与匈牙利奥伊考等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德国博世、英国吉凯恩、瑞士CPH、捷克咖萨克水晶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东海。

平台“撑腰”,产业走进新时代 

如今,东海有500多家企业从事水晶制品出口业务,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中国港澳台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产品年出口额15亿元。东海开始大步走向世界。

为扩大全球产业影响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水晶销售需求,东海县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先后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东海水晶城、中国水晶博物馆、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中捷水晶文化产业合作园在内的“一城一馆两园”水晶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涵盖原料采购、文化创意、设计加工、展示收藏、专业市场、电商平台、包装物流的水晶产业链。

从事水晶加工与经营10余年的“轮椅上的创业玫瑰”谢芳丽告诉笔者,为扶持水晶产业发展,政府统一规划,将老水晶城搬迁整合,建成了占地45万平方米的中国东海水晶城。如今,位于小镇先导区的水晶城内已相继入驻店铺3000多家,直接带动了从业人员超23000多人。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完成29套标准厂房建设,已有30家知名水晶宝玉石企业和文化传媒机构入驻运营,为东海百姓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加大线下平台建设的同时,东海还积极拥抱“互联网+”,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商户刘凯是较早接触电商的水晶销售者,曾在东海首次创下了电商销售一次交易过百万的纪录。去年“双十一”,东海水晶网上交易额达数十亿元。有数据统计,触网的这些年,通过与阿里等知名网站合作,东海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水晶电商平台——网上水晶城,设立阿里巴巴东海水晶制品销售专区,网上水晶城网店超过1.5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