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苏鲁交通线革命历史陈列展在安峰山烈士陵园开展。县委书记宋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其兵,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启发,县政协主席何东明等县四套班子领导作为第一批参观者走进展馆参观。
作为全国首个以苏鲁交通线为专题的陈列展,其基本陈列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重点,辅以油画、景观复原等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苏鲁交通线从1938年形成初步点线,到1948年11月东海全境解放,10年时间发生在苏鲁交通线上的血与火的斗争。此次陈列展共陈列历史文献160余件、37800余页,历史图片280余张,分别在“序厅”“红色血脉、源远流长”“清除障碍、武装保护”“筑牢堡垒、连点成线”“勇挑重担、不辱使命”“进驻朱樊、扭转危局”“第一要道、屡建奇功”“重新出发、再续辉煌”8个单元展出。重点展示了刘少奇同志在西朱范解决山东问题、罗荣桓同志过交通线、中共“七大”代表北上西行、“文化人队伍”过交通线等革命事件和革命前辈的战斗事迹,讴歌了东海人民保卫家园、争取解放、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面对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贵史料、一张张定格历史的资料照片,县四套班子领导认真听取讲解,驻足凝视复原场景,了解相关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接受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洗礼。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在徐州附近从华中通往华北的秘密交通线被敌人破坏。为此,中共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与华中局淮海区党委共同研究决定在江苏、山东之间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一条新的交通线,以保障华中、华北两大抗日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根据地与党中央的联系。因为这条交通线连接了苏北的华中局和鲁南的山东分局,所以叫苏鲁交通线。
1942年后,苏鲁交通线逐步形成。交通线横跨陇海铁路,穿越当时的东海、海陵两县,在陇海路北从彭宅村向北经鲁庄,过刘湾,出海陵县到临沭县夏庄,再继续向西北延伸,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接;陇海路南以赵庄为主点站,过安峰山下的周沈庄,经大稠出东海县,然后分为东西两条线,东线经沭阳,西线经宿迁,进入盐阜、淮海一带。它不仅是华中与华北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必经之路,也是江、浙、皖根据地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交通咽喉。
194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经由苏鲁交通线来到当时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东海县西朱范村,并先后住过周围的大许庄、大树村等地。在此期间,他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召开了分局委员会议、分局扩大会议等,并先后作了《群众运动问题》《党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思想方法问题》等8个报告,妥善解决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许多关键性问题,指明了山东的斗争方向,扭转了山东抗战被动的局面。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罗荣桓因身体原因计划去华中医治,几次往返苏鲁交通线。
除此之外,交通线还承担着保护传递情报、报刊、文件的重要任务。华中局通过交通线把他们出版的刊物《真理》传送到山东、延安;党中央在延安发出的指示和重要文件以及报纸刊物,也源源不断地传到淮海区、盐阜区和淮北、淮南等地区,这些指示和文件,对华中地区的坚持与巩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苏鲁交通线的存在,保持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之间的联系,使华中与华北两大根据地互通情报,配合默契,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敌伪对苏北和山东两个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促进了两大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苏鲁交通线在敌后抗战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