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你们的调解,我之前还在发愁,现在疫情防控期间又不方便过去,没想到手机上简单的操作,不到半月时间,我父亲就领到了工伤赔偿款。”近日,家住山东临沂的李女士在电话中激动地对东海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及调解员吕晓益表达了感谢。
李女士的父亲曾在东海一家建筑工地上做钢筋工,不慎摔伤被认定为工伤九级,但建筑公司却迟迟不愿意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李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手机上通过“江苏智慧人社APP”帮助父亲申请了仲裁调解。调解员吕晓益在接到调解申请后,第一时间联系建筑公司负责人,核实情况后,向其释明工伤保险待遇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多次耐心的沟通,建筑公司为李女士父亲办理了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手续并支付11.2万元赔偿款。一起可能经过一裁两审才结案的工伤保险待遇案件,在东海县人社局推行的“不见面”调解下得以快速解决。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海县人社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服务办实事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依法仲裁,用情调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今年3月,张某等10名农民工向仲裁院反映,他们为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从事大棚钢结构安装工作,去年4月份工程结束后,老板却拖欠他们三个月工资迟迟不发,期间多次讨要,老板回内蒙后电话打不通属于失联状态。考虑到该批农民工经济困难,文化层次低,维权难度大,仲裁院为这批农民工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其指派2名法律援助律师,帮助他们收集整理证据材料,代写仲裁申请书等服务。
立案后,指派一名仲裁员与两名法律援助律师组成调解小组,研判案情,先行介入,通过添加老板微信的方式,与老板取得联系。在耐心细致的调解下,最终支付拖欠工资款9.28万元,这场历时近一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在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下,仅用不到一个月就案结事了。
据了解,针对部分维权群体知识层面低等问题,东海县人社局建立法援律师驻劳动人事仲裁工作站值班制度,聘请11名法律援助律师为仲裁委员会专职调解员,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案件代理等免费法律服务,让劳动者只进“一扇门”即可实现“法律援助+调解仲裁”一体化服务,极大提升劳动者维权成功率。今年以来,共提供法律援助123人次,争取到拖欠劳动报酬18.5万元。
此外,为服务当地水晶产业发展,保障新业态群体基本权益,今年6月,东海县人社局在东海水晶城成立了水晶行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配备专职调解员4名,就地就近调处劳动争议,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案件调解服务。“截至目前,我们共化解争议15件,为‘网络主播’群体争取劳动报酬9.8万元。”东海县人社局调解仲裁管理科科长张利平表示,在做好日常调解的基础上,单位还将组织调解员对水晶城内商户进行用工指导,引导商户与从业人员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从源头上杜绝用工产生争议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