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周边新闻
上半年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93亿元 同比增80%
浏览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8-08-01

7月31日,全省重大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在南通召开。今年全省共安排重大产业项目135个,总投资1.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43亿元。如今,时间过半,我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的发展中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速度快于往年,进展好于预期

烈日当头,南通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内,一片围起来的土地上正在盖房子。等到明年5月,这里将上柜阿里云服务器。去年12月,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签约,今年3月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180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拥有3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中心,服务阿里巴巴华东地区。

放眼全省,南京台积电12吋晶圆一期、常州时代上汽动力电池、宿迁菲恩高端数控机床、徐州天拓集成电路装备、常州联影医疗磁共振等高端扫描设备……一批省重大产业项目或已试投产、或正在建设,还有一批项目近期即将开工。

数据显示,上半年,135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93亿元,同比增长80%,投资完成率44.3%,高于前几年近3个百分点。其中,91个年度新开工项目中,上半年开工58个,开工率达63.7%。“总体来说,上半年全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说,实施进度快于往年,开工好于预期。

重大产业项目作为转型升级的载体,受到各地重视。徐州市将重大产业项目分解到四套班子领导,对50个重大项目实施包挂,对项目的立项、开工、建设和投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各有关部门按“马上就办”的要求,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为项目进展创造良好环境。

不过,李侃桢也坦言,从全省来看,重大产业项目的进展有喜有忧,部分地区项目实施进度较慢,3个设区市完成投资进度落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地区项目开工不理想,少数项目因投资主体意愿发生变化而无法继续实施。

牵住“牛鼻子”,发展动能足

自打确立“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之后,无锡市近年新上的一批制造业项目已展现优势。近3年,无锡18个制造业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25亿元,投资规模总量居全省第一,平均投资规模更是遥遥领先,支撑无锡经济增长从2015年的7.1%回升到上半年的7.5%,印证“产业强市”的硬道理。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下,促进有效投资,还需依赖产业投资。而重大产业项目既是今天的有效需求,也是明天的优质供给,可以说是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的抓手,抓产业投资必须牢牢把握高端重大产业项目这个着力点和落脚点。

南通,尝到重大产业项目的甜头。从2013年以来,该市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数量逐年上升,近3年仅制造业项目就引进38个,项目总数居各设区市之首。上半年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工业应税销售、用电量分别增长20.8%、8.9%,制造业新开工厂房面积增长277%。

“南通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多、质量高,涵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南通市常务副市长单晓鸣说,重大产业项目是“牛鼻子”,通过举办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等活动,引进一批1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上半年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重特大工业项目有4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就有63个,为南通发展增添新动能。

根据我省提出的“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目标,各地无论新引进项目还是传统产业,都在谋求融入产业发展大格局,力争向产业链更高端、自主可控技术方向发展。常州市根据“承启东西、牵引南北”战略支点定位,从空间上紧盯首都功能疏解、上海深圳产业转移项目,从内容上紧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及产业链高端项目,招引一批能引领产业、促进转型、增强后劲的重大项目,培育自主可控的支柱性产业,打造高质量的工业城市。

工业一直是重大产业项目的主要领域。“全省工业和技改投资处于稳中有升、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其中工业技改投资高于工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企业对于创新、高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省经信委副巡视员周毅彪说,今年以来,我省围绕智能化改造升级、绿色安全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建立梯次推进、滚动实施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库,并根据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信息平台,对部分重大项目进行在线跟踪监测。

马上就办,政府动真格拼“服务”

虽然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有条不紊,但所面临的问题也需加以重视。从宏观环境来讲,当前处于经济转型窗口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半年实体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

记者采访发现,多地的重大产业项目均受到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甚至迟迟不愿开工的影响。究其原因,是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所致。与此同时,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制约加大,也影响重大产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一个重大产业项目,能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进而推动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可为当地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抢项目,靠什么?我省从省级层面到各设区市,均将“服务”摆在第一位。以“马上就办”的要求,各地纷纷要求相关部门深入企业一线,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推进“不见面”审批,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服务保障。

南京市推出“第一责任人”制度,对成功签约的项目,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提供保姆式、全方位、常态化服务,争取推动合同项目变为到资项目、实际项目。

扬州市建立微信群,将政府部门和项目建设主体负责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拉入其中。“面对面了解情况、实打实解决问题,项目有啥事,群里呼唤一声,要立即有回应。”扬州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