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280736/2022-00019 | ||
发布机构 | 东海县发改委 | 发文日期 | 2022-01-12 |
标 题 | 关于东海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 效 |
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三)
关于东海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12日在东海县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东海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汇报全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发展质效,全面增强发展动力,全县经济持续回升,呈现稳健运行态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指标计划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30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年计划2.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30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低年计划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280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高年计划3.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高年计划11.5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实现6.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增速高年计划17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完成年计划总量的12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21.6%,完成调整后年计划总量的105.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31200元,同比增长11%,增速高年计划3.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39900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年计划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22400,同比增长12%,增速高年计划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低省控线0.4个百分。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5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7.6%。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预计达3.05%,完成计划。
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项指标增幅在全市三县中位列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居民收入2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是仍有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度计划差距较大,存在部分指标增长乏力、部分项目推进偏慢、部分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二)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 调结构、促转型,三次产业持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快速提升,三次产业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工业产值快速增长,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5.5亿元,同比增长35%。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工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预计分别实现308.2亿元、9.3亿元、7.3亿元,分别增长24.8%、41.1%和31%。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二是服务业快速恢复。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18.5%。互联网经济保持活跃,电商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3%,快递发件量增长58%,直播电商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一。旅游业持续反弹,累计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22%。三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夏粮生产实现十八年丰收,粮食总产116.8万吨,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保供任务超额完成,全县生猪存、出栏分别达到43.5万头和73.3万头,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8.9%和130.9%,获评全省生猪生产十强县。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新增家庭农场88家,获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2. 抓项目、扩投入,发展动能持续积蓄。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项目投入,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一是招商引资高效开展。成功举办“创业中华·筑梦江苏”侨商东海行、上海经贸合作恳谈会等招商活动。新增签约过亿元项目113个,实际利用外资1.2美元。二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45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0个县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03.1亿元和149.9亿元。博韬丙纶新材料、岱科智能终端、鼎奥石英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海格硅微粉、柏德三期、海力源石英坩埚技改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三是产业平台日臻完善。经开区润海工业社区、邻里中心投入使用;高新区双创基地、台商产业园、科创园区等产业平台载体建成运营;省农高区完成物联网信息中心和示范基地建设,建成12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3. 增魅力、提品质,城乡建设协同推进。坚持以美丽东海建设为主体,以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两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的96个项目已开工42个,竣工17个。积极推进“乡改镇”,完成曲阳、山左口2个乡乡改镇申报工作。二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高标准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高铁新城、滨河新区、水晶小镇形象不断刷新。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0个,中华家苑、和平家苑安置小区竣工入住,城南五期、水晶家苑安置房项目快速推进,打造省级宜居示范社区2个。三是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完成310国道大中修、245省道拓宽改造、464省道南延等工程项目,改造农路97条167公里、农桥5座。完成复兴南路、郑庄西路改扩建,启动幸福北路、花园北路北延工程。智慧公交建设扎实开展,掌上APP上线运行。四是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国家级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成功召开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现场会。建成石梁河南辰、曲阳水晶、石湖大娄等6个新型社区,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新增美丽宜居乡村232个。
4. 抓环保、优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环保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镇区管网“十必接”工程,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西双湖污水处理厂二期竣工投用,城东污水处理厂完成深度处理改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填埋厂投入运行。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严控高耗能项目建设,加快“两高”项目处置,推动节能降耗,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关停散煤小作坊28家、拆除砖瓦厂3家,提升整治砖瓦厂21家。完成台玻窑炉节能改造,全年减煤8万吨。28家涉废企业接入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三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省市交办的236件和自查自纠发现的328件环保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93.7%,PM2.5年均浓度首次下降至4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优良率达78.4%。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安全利用率两个100%。
5. 保民生、促增收,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坚决兜牢民生底线。一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列入县人大票决的十大类22项民生实事项目,有19个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二是创业就业保障有力。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劳动技能培训8700人,带动就业1.28万人。落实富民创业贷款1.2亿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300人。三是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全面改薄序时实施,新建、改扩建校舍6.4万平方米,富国路小学、县幼滨河分园投入使用,新建富国路中学、和堂小学、县三幼重建工程完成行主体框架。四是医疗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高质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建成5家生物安全核酸检测实验室,核酸检测采样点实战演练全覆盖,具备2日内全县全员核酸检测能力。五是守牢民生保障底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至每人每月187元和1512元,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提至610元。精准救助低保对象14475人、困境儿童17077人、困难残疾人8346人、高龄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31273人。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重点工作安排
(一)主要指标计划草案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奋进之年,是打造东陇海产业带发展标杆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县委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衔接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安排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工业投资增长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按市下达计划执行。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0.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
(二)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抬高工作标杆,全力冲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
1. 突出特色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高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端发力,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谋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全力打造硅产业、新循环经济、新材料、矿业四个“百亿级产业”。持续发展绿色食品、汽车配件、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围绕水晶、绿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高效运作电商直播产业园、电商物流园,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整合西双湖、青松岭、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加快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优质稻麦品质提升工程。加快省级农高区建设,高水平打造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整体推进示范县。放大“晶质农品”公用品牌效益,挖掘稻米、鲜切花、草莓、生态淡水鱼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 突出项目招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入的重要抓手,纵深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全力以赴建项目。以市、县重点项目为抓手,健全领导挂钩、难题会办、项目观摩等推进机制,加快推进载彤金红石深加工、太平洋石英二期、大煦朗宁汽车配件等一批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有效工业投入130亿。二是一着不让抓招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上海和苏南地区产业转移,坚持把大项目和外资项目作为突破口,年内招引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力争在投资过100亿元项目招引上实现“零突破”。三是攻坚克难谋储备。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机遇,聚焦交通、城镇管网、生态环保等领域,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工程项目。做深做细爱康新能源、雨润食品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3. 突出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以撤县设市为统领,编制全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提升“三环多射”“八横八纵”路网功能,加快236省道东海三期、268省道二期、245省道沙河至房山段等“主干道”建设,打通县域南北大通道。统筹谋划311国道快速化改造、市域列车、宿连航道东海支线、东海港房山作业区和通用机场建设。二是建好城市特色片区。优化城市“一轴两翼七区”布局,加快水晶小镇、滨河新区、高铁新城开发,打造自然风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地标。三是丰富美丽乡村内涵。调整优化村庄布局,稳妥推进合村并居,新改扩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公共服务和设施配套向农村延伸覆盖。巩固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果,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宜居乡村达标创建,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果,分类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
4. 突出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定期举办“空中云招聘”“人才大小集”等活动,落实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激发创业活力。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人,扶持自主创业3000人。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校舍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新高级中学、驼峰中心小学,年内富国路中学、和堂路小学、县第三幼儿园投入使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年内妇幼保健院建成投运,加快推进县中医院综合楼改扩建工程,推动中医院扩建并创成三级医院。三是着力强化民生保障。继续办好人大票决的“十件民生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急事、难事、实事。动态调整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低保救助标准,健全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保障制度。
5. 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福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在美丽江苏建设中走在前列。一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严格执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园区循环改造,推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二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常态化抓好大气、水环境和土壤治理,促进PM2.5浓度、优良空气天数、国省考断面水质、土壤环境显著改善。全面强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以及城乡面源污染管控,坚持最严要求落实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销号。三是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开展安峰山、羽山、磨山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和废弃矿山治理,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清理山体违建,创新清淤填坑互补整治,启动生态景观林提升工程,让山体披绿“重生”。
当前,东海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接续奋斗,全力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幸福东海、打造东陇海产业带发展标杆。
东海县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共印800份
2022-关于东海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