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晶都 > 东海名人
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冯寿干
浏览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东海 更新时间:2019-07-17

他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却不忘初心,痴迷于绘画艺术;他来自农村,经历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斩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头衔;如今已古稀之年的他,仍就拿起画笔,勾勒人间百态。他就是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于一身的东海县农民冯寿干。

生在乱世,却不苟活,一幅山水画注入艺术的火种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除了保命,还能做些什么呢?1945年,中国就处在这个阶段。当年10月,冯寿干出生在东海县白塔埠镇白塔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去世了。这一辈子,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叫父爱。”提起儿时,如今已经75岁的冯寿干眼角湿润,“那时候,到处乱哄哄的,经常看到死人。能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是的,因为父亲的早逝,家徒四壁的母亲李玉珍不得不把冯寿干及其两个女儿带到白塔埠镇西埠后村。“父亲因为做布匹生意赔了,把白塔村的一间房子也卖了。母亲没办法,就带我们回娘门了。”记忆时的家,是一间半的茅草房,四处漏风。为了生存,母亲便租了一亩半农田,种植庄稼。农闲的时候,母亲就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就这样,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冯寿干说。

到了8岁那年,冯寿干走进了村小学。“因为我们是搬过来的,舅舅又到海州去住了。村里没有什么亲戚,经常挨本村的孩子欺负。”提起上学,冯寿干说,“那个时候感到非常地孤独和无助。”

但也有快乐的时光。“那个时候,家里墙面上挂着山水和画鸟的画,很吸引我。”冯寿干回忆,“虽然没有见过大山,但是一些鸟虫还是看过,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为了减少外出被同村孩子的欺负,放学后,冯寿干就捡起一根树枝为笔,以地为纸,仿照墙面上的画模仿地画了起来。

“当初没有什么想法,就觉得好看,自己也很喜欢。”就这样,艺术的种子进入了冯寿干的心田,每天在地上画画成了他的必修课。

除了在地上画,冯寿干还时常捡来一些废旧的纸张。“有的反面没写字,我就在上面画小鸟,小虫,并作为礼物送给班级的同学们。”冯寿干说,“慢慢地,同学们都喜欢我,也不欺负我了,还说我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
鼓励的话语让冯寿干浑身充满力量。寒暑假,冯寿干除了帮助母亲做点家务外,就一门心思放在绘画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个没有师傅教的冯寿干,在挨饿受冻的岁月里,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绘画技艺也逐年提升。
面对讽嘲,坚若磐石,

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

1960年,15岁的冯寿干走进了初中学校,开启了新的求学之路,但这条路,他却没有走到底。

“大跃进时候,吃了顿饱饭。但是两年过后,又到挨饿的岁月。”正在长身体时候冯寿干对能吃上一顿饱饭极为渴望。“初二的时候,年龄大的同学都被下放回家种地了,我被提拔当了班长。因为画画比较好,还做了学生会文体部长。”本应该高兴的事,可在冯寿干的眼里却变成了一个累赘。

“那时候,每天第一个起床吹哨子,带领学生跑操,还要陪同学校领导检查。天天喝霉地干糊,还吃不饱,又要运动,整天肚子饿得咕咕叫,很难再坚持下去。”母亲得知冯寿干的情况后,私下买了些粮票、布票和鸡蛋,坐车赶到南京去,想挣点钱来改善一下求学中冯寿干的伙食。

谁不知道,钱没挣到,倒是母亲出事了。“三天后,母亲回来,瘦得不像样子了。”看到母亲,冯寿干心酸不已,原来母亲在带货回来的时候,粮票一不小心掉进了火车的厕所里,被水冲进了铁轨。为了找回,母亲深夜徒步50公里地,忍着饥饿,沿着铁轨一步一步地去找,不但没有找到,还被铁轨绊倒摔了两次,鸡蛋一个没剩。“要不是为了你,我就不回来了,找个地方死了算了。”哽咽的母亲抱着冯寿干哇哇哭了起来。

“这个学我不上了,回家挣工分养家。”听了母亲的复述,冯寿干也哭成了泪人。1962年,冯寿干走进了生产队,又一脚插进了泥土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冯寿干仍旧没有忘记绘画。

“白天听生产队的,晚上的时间是我个人的。”一到晚上,冯寿干就拿起画笔,借助昏暗的煤油灯光,画了起来。

“那个时候,画画是最快乐的事情。”在生产队期间,冯寿干腰间总是放一本速写本。“休息的时候,我就拿出速写本,画画牛耕地、农民锄草等素材,记录一些劳动场景。”在当时,冯寿干还被当成不务正业的典型。“把我本子也撕了,还把口粮给减了,工分也不给。”在一次休息创作中,因为投入,冯寿干晚到了几分钟,被队长恶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画画能当饭吃啊,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打击,对于艺术的追求,冯寿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会创作一些作品,送到镇、县文化馆,请张经生、钟伯友等老师指点,并进入到版画创作领域。”

一副担子,一路卖艺,绘画收入撑起残缺的家

收获的背后,一定荆棘密布。1962年,19岁的冯寿干娶妻成家,次年迎来女儿。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武装斗争年代,连云港地区出现了正反两派,冯寿干为了家人能够平安,便将母亲送到了白塔埠火车站,乘车前往海州舅舅家。谁料,在坐车行进中,母亲的座位前被人扔进一枚黄磷弹,瞬间整个车厢被大火吞噬。为了逃命,母亲李玉珍通过车窗跳了出去。“命是保住了,但是失忆了,需要人照顾。”第二天,在生产队的冯寿干得知母亲出事后,便前来海州医院。“母亲腿上、胳膊上都打了石膏,头上裹满了纱布,处在昏迷状态。”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冯寿干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要撑起这个家。”

于是,冯寿干挑着担子,从海州出发,赶到板浦,凭借自己绘画的手艺,给人家画像挣钱。“16寸的,不带彩的,一张2元,带彩的3元;2个人黑白的3元,彩色的就4元,1个人就2元。”没有统一的规定,冯寿干给自己的手艺定了价格。

“还好,临走时带了13块钱。走了10多天,就挣了120多元。”谈起第一次画像挣钱,冯寿干非常满意。因惦记母亲的伤情,冯寿干连夜往家赶。“一天没赶到家,便在一家1元一晚的小旅馆里住了一宿。”次日到家后,冯寿干把厚厚的一沓钱递给了姐姐。

“妈,你看,寿干靠画画能挣钱养家了。”病床上,二姐眼含泪水向昏迷中的母亲诉说了冯寿干的成长,“10天功夫,比我给人家砸半年石子挣的钱都多。”

母亲躺在病床上,需要人照顾;妻子带孩子还要种地,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这样转移到冯寿干的身上。而此时的冯寿干也意识到,如果就这样在生产队中干活,这个家迟早要塌的。于是,在闲暇之余,他就依靠自己潜心学会的绘画手艺,偷偷地外出画画挣钱养家。“1968年,我在海州给人家画‘三忠于’墙面,画了有半年,挣了1000多元钱。”

半年后,母亲出院了。“到1970年的时候,我又添了2个儿子。”面对越来越重的家庭负担,冯寿干唯一的选择,就是夜以继日绘画,并依据自己的优势承包了生产队几间屋,搞起了一个工艺品厂,专门画玻璃匾,用于新人结婚装饰婚房用。“当时雇了5-6个人,我负责绘画,他们负责组装,一天也能做个10多块。”谈起第一次创业,冯寿干说,“卖出一个,70%给生产队,自己只留30%,还要负责工人们的工资。”

有了艰辛的付出,必然有丰厚的回报。“到1972年的时候,我就被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先后有近10幅作品入展江苏省美术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等举办的画展。”回首过往,冯寿干语气深长。

不忘初心,融入商海,绝活燃亮澳门“卢家大屋”

创业,不仅让冯寿干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而且也更大地激发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进入80年代,私营企业爆发。冯寿干又有了新的想法。“当时,墟沟有个厂用贝壳雕刻成工艺品,产品销售很好。”在经营工艺品厂时,冯寿干获知这一消息。

想到就干,这是冯寿干一直坚守的性格。于是,在1984年夏天,他独自一人走进贝雕厂,隔着窗户看工人们加工。“很神奇,一根轴伸在电动机两头,一头带着三个不同的砂轮,雕修不同类型的贝壳。那边,有的工人在组装、喷漆、补腻子,雕刻出来的产品非常美丽。”回忆那次去偷学手艺,冯寿干至今还能详实地回忆起来。

回来不久,冯寿干就模仿着看到的场景,在镇驻地租了一块场地,自己单独搞起了贝雕厂。“我负责创作,其他人负责加工和销售。”谈起一手操办起来的企业,冯寿干十分自豪,“一年除去其他开支,还能挣上万把元。”一年成为万元户,无疑在当时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东海县不仅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而且还是一个盛产水晶的地方,境内总储量约30万吨,石英储量约3亿吨,储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进入90年代,东海水晶产业异军突起。冯寿干又将创业的触角伸进水晶这一富矿之中。“1990年,我带领20多名徒弟进军东海县城,租借厂房,专门从事水晶雕刻和木雕配座加工。”谈起再次转行,冯寿干说,“不管涉及什么行业,我的注意力从来就没有改变过,那就是绘画,创作产品。”

如何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作品,是冯寿干从事水晶行业近30年间的不懈追求。“那就要将传统的绘画艺术与水晶进行完美的的融合。”当别人在加工水晶眼镜和项链时,冯寿干却醉心于两者之间,并先后开发出水晶画挂屏、台屏、高分子水晶画、水晶补画等产品,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

“比如水晶石补画,就是利用水晶天然观赏石的色彩和独特纹理来进行构图,然后根据需要在空缺位置补景,再利用透明材质进行粘贴接合,经二次加工和打磨成弧形面,立体感强烈,画作栩栩如生,跃然欲出。”谈起每一项创新,冯寿干都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拥有扎实功底的绘画技艺,冯寿干让一块块水晶卖出了不菲的价格。也因为独特的技艺,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2010年3月9日至4月4日,冯寿干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邀请,在澳门做民间艺术展演,以水晶补画绝活燃亮了澳门世界遗产“卢家大屋”的风采。

传承技艺,培养匠工,一颗晶心澎湃如昨

时光进入21世纪,冯寿干发现,雕刻技工的后继无人逐渐成为制约东海水晶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于是,他又萌生了系统培养本土雕刻人才的想法。2006年,经冯寿干经过多方奔走,年已花甲的他终得所愿,促成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海职中的合作,以“3+2”模式开办了工艺美术专业水晶艺术方向的高职班。为培养更多的水晶雕刻、内画本土人才,冯寿干又编写了挂屏水晶画、水晶观赏石内画补景、水晶颗粒画等近10本教材,购买上万册有关绘画的书籍,时常让学生跟随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艺。

在“晓云阁”内,跟随冯寿干学习水晶内画已有5年之久的陆珊,一手拿画笔,一手持一块水晶鼻烟壶,对照一幅彩图,小心翼翼地在鼻烟壶内壁上作画。“最快也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陆珊说,“遇到笔难触及的地方,就得请教冯老来指点。”如今,经冯寿干培养的200多名学生中,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的就有2人,3人获得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多人获得中级工艺师职称,50余人专业从事水晶雕刻和底座制作。

“还好,大儿子冯同军经过我的培养,也获得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谈起传承绘画技艺,冯寿干一脸自豪。“这辈子,与画结缘;这一生,倾注于画。”现年已75岁的冯寿干仍旧笔耕不辍,“闲的时候就画中国画和油画,有人来的时候就陪人聊聊天。”

凭借“一身匠心”的冯寿干,也陆续收获各项荣誉。2018年被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授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全县唯一;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2008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被江苏省人事厅授予“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

面对社会涌来的诸多赞许,冯寿干坦言,“余生之年,我想搞个个人的艺术展,把自己多年来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东海人民。”